模具钢厂家
免费服务热线

Free service

hotline

010-00000000
模具钢厂家
热门搜索:
技术资讯
当前位置:首页 > 技术资讯

崇祯皇帝葬送了明帝国为什么却赢得了同情

发布时间:2020-02-27 10:38:02 阅读: 来源:模具钢厂家

崇祯皇帝葬送了明帝国,为什么却赢得了同情?

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崇祯皇帝的文章,欢迎阅读哦~

崇祯皇帝朱由检,作为明王朝的最后一任皇帝,在位十七年,直接导致了大明帝国的轰塌。然而,不管是在官方史书《明史》还是在后世的评说中,对崇祯大态度大多是怀念和同情,却少有指责。甚至于,崇祯得以谥号为“庄烈皇帝”,并入葬明十三陵之一的“思陵”。

对于亡国之君来说,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。那么,抛开崇祯的能力问题,仅仅从后人的态度去探究,为何崇祯能赢得普遍同情而少有骂名呢?

1 明亡并非崇祯一人之过

明代灭亡,最直接的是在崇祯朝。然而明帝国的溃烂,几乎所有人都认为,到了崇祯朝已经无药可救了。

关于明朝的灭亡,甚至于连官修史书《明史》中都出现了“故论者谓明之亡,实亡于神宗,岂不谅欤”这样的语句。后人总结为“明亡于天启,实亡于万历,始亡于嘉靖”。

这样的形容或许夸张,但这至少说明,在明帝国的衰亡历史上,嘉靖、万历、天启都要负有相当的责任。

其一,嘉靖皇帝,明朝的第十一位皇帝,倒数第六位皇帝。嘉靖皇帝以小宗入继大统,因为大礼议等事件,嘉靖对帝国的大臣们十分不信任。

于是,嘉靖皇帝开始修炼他的“帝王之术”,希望通过权力制衡来平衡和掌控朝局。然而,帝国的大臣都是通过层层选拔而进入中央政府的,也不会甘于受到随意摆弄。

嘉靖朝,明帝国的开始了相当严重的党争和内耗。在帝国内部,争权夺利,揣摩上意的官员越来越多,而正直的官员屡屡收到迫害;帝国外部,北部和西部丢失了大量的战略缓冲地带。

“庚戌之变”中,蒙古首领俺答汗甚至冲到了明帝国的首都北京城郊,劫掠一番后扬长而去。

因此,可以说,从嘉靖朝开始,明帝国的内部就已经腐烂,中央政府已经变形;外部军备废弛,边境内缩,北方威胁重启。首先为帝国埋下了灭亡的种子。

其二,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,是明帝国倒数第四位皇帝。万历朝本来有张居正改革打下的基业。然而,万历皇帝亲政以后,发现文官们的权力已经急剧膨胀,不仅自己在国事上受到掣肘,连自己的私生活也屡屡受到干预和指责。

这让高高在上的皇帝感觉到十分的不舒服。年轻的万历皇帝采取的策略是,拒绝上朝,对于许多大事既不反对也不同意,消极怠政,拖延不决。

这样的情况下,许多政府部门职位空缺也难以得到有效的补充,明帝国的政府对帝国控制力度明显减弱了。

在政府无力的情况下,帝国的乱象开始积累。万历朝晚年,明帝国出现了两个巨大的危机。

第一是流民现象,当初朱元璋制定的户籍制度已经完全被破坏,帝国的境内充斥着大量的流民,这极大地破坏了帝国的稳定,也降低了农耕帝国的生产力,使得帝国应对灾难的能力变弱。

第二是女真人自主国家的逐渐形成。女真人一直是明帝国的附庸,奴儿干都司说明了明帝国在当地有效的统治。万历年间,努尔哈赤抓住机遇统一了女真各部,逐渐建立起了一个强大的国家,并在萨尔浒之战中击败了明军,逐渐稳固了东北的统治。

帝国政府的怠政,使明帝国的行政和军事效率变得低下,从而失去了将女真人扼杀在摇篮中的机会。等到萨尔浒之战时,明帝国惊奇的发现,这个强大的对手已经可以凭借某些优势,和帝国扳手腕了。

其三,在明帝国衰亡的道路上,万历之孙天启皇帝朱由校,是个难辞其咎的皇帝。虽然近年来,对于东林党和魏忠贤的形象普遍有了新的争论,他们的形象变得复杂而难辨。但天启一朝,皇帝不作为、大臣勾心斗角、宦官势力水涨船高、明帝国更加沉沦、以致于难以挽回,已经成为共识。

如果灭亡是明帝国的一场不能治愈的癌症的话。开始发炎是在嘉靖年间;而万历则是癌变的开始,毒瘤已经开始显症;天启年间则是公开显症。到了崇祯即位的时候,明帝国差不多已经癌症晚期了。

在嘉靖、万历、天启、崇祯四位皇帝共同负责下,崇祯作为亡国之君,他的指责被分担了很多。这是他能够得到一个相对正面形象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
2 崇祯的不可为而为之

不得不说,虽然没能够最终力挽狂澜,崇祯的很多方法也毫无远见甚至是错误的,但哪怕是头痛医头、脚痛医脚,崇祯皇帝直到最后一刻也没有放弃挽救这个帝国。从态度上来说,崇祯的作为是无可厚非的,甚至为他赢得了相当的赞誉。

崇祯年间的明帝国,可谓是屋漏偏逢连夜雨。其一,崇祯元年,全国发生大灾荒,流民+灾荒,陕西首先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;

(崇祯元年)陕西饥民苦加派,流贼大起,分掠鄜州、延安。-《明史》其二,财源枯竭,政府失去信用,频繁的变动农商政策却无济于事。各种加派的军饷苛捐杂税让百姓难以生存,而政府信用又严重透支,赋税都难以征收起来,加重了帝国的灾难。

于是,整个崇祯朝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:灾荒,农民难以生存,只好暴动起义;政府大力征剿,好不容易有点成效;为了更好的稳定帝国,政府不得不加大赋税的征收以供应后勤;农民迫于过重的赋税,难以生存,出现新的暴乱区,再次出现起义高潮;政府加大力度征剿···

面对这样的情况,崇祯皇帝积极应对,做了很多努力。

其一,崇祯皇帝清除阉党,打压文官权力,保证了皇权的集中,有效使将近瘫痪的帝国各级政府重新运行起来.

其二,提拔和重用了一大批有能力有作为的军事将领,积极应对此起彼伏的国内外动乱,不断的调整策略,力求解决。包括袁崇焕、卢象升、陈奇瑜、孙传庭、左良玉、曹文诏等人,都是在崇祯朝得以大展拳脚。(当然其策略的多变和信任的不长久也是其失败的原因之一)

其三,崇祯皇帝本人的修养、勤政、节俭也是明朝皇帝中少有的。在政务上,崇祯宵衣旰食、殚精竭虑;生活上,崇祯衣食朴素,不事奢华。崇祯帝没有声色犬马,大兴土木;没有意志消沉,得过且过。甚至于,崇祯还拿出皇家私库补贴军费。

然(崇祯)在位十有七年,不迩声色,忧劝惕励,殚心治理。-《明史》其四,在已经难以挽回的余地,崇祯皇帝依然没有出现自暴自弃和耽于享乐的局面,这是我们往往忽略的一点。崇祯十七年,在帝国灭亡的前三个月,崇祯还多次调整部署、召见大臣商议,想要再努力一下。这样的精神,比起王国之君陈叔宝、李煜这样在劣势面前意志消沉、享乐一天是一天、敌军一到就投降的态度,崇祯的这种态度还是值得赞誉的。

中国人一直对“不可为而为之”的精神十分赞誉,而崇祯正是这样一个人。这让崇祯所有的亡国之君中鹤立鸡群,在史书和后世形象正面了不少。

3 崇祯之死和遗诏

崇祯十七年三月,李自成进围北京,不久北京城破。崇祯皇帝亲手杀死了自己的两个女儿,令外戚(一说太监)带着自己的儿子们出逃,而后自缢于万岁山(今景山)。

从这十几年的经历来看,或许对于崇祯来说,死亡并不是痛苦,而是一种解脱。

但已经回天乏术的崇祯没有选择投降李自成,也没有出逃,仍旧具备相当的气节。在理学、心学兴盛的明朝,士大夫最看重的莫过于气节了。因此,崇祯之死也为自己赢得了很多赞誉。

另外,崇祯的遗诏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。

朕自登基十七年,逆贼直逼京师,虽朕谅德藐躬,上干天咎;然皆诸臣误朕。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,去朕冠冕,以发覆面,任贼分裂朕尸,勿死伤百姓一人。-《明史纪事本末》

关于崇祯的这份遗诏的真实性,实际上是值得存疑的。但是,这份遗诏被《明史》和《明史纪事本末》两本相对正统的史书所采纳,因此流传甚广。

对于老百姓和士大夫来说,什么样的皇帝才是最值得怀念的呢?

老百姓或许并不在乎他有多么功德巍巍、开疆拓土、四夷来朝,老百姓在意的是,他对他的臣民怎么样,他对帝国的百姓是否有爱护之心。

而同时,民族和国家责任感是士大夫对一个君主的基本要求,那么,无条件认错也算是一种责任感的体现。

而崇祯的这份遗诏,虽有推脱,但总的来说集爱民、责任感于一体,因此深得后世人心。

虽然崇祯朝的百姓或许没有过过一天好日子,但在异族的统治下的清朝百姓和士大夫,还是愿意相信崇祯的这份遗诏是真的。

崇祯皇帝的这份遗诏同样为他赢得了相当多的同情和怀念。

4 满清和士大夫的政治需要

以上三个原因都是崇祯皇帝能赢得普遍同情的重要原因。然而,这都不是最主要的。

殷商最后一代王帝辛,锐意征伐,扩大在东夷的领地;然而在牧野之战一败涂地,自焚而死。于是有了我们熟知的昏庸好色、贪酒酷厉的商纣王。

三国时期,曹操一生砥砺奋进,在分崩离析的中国北部重新建立秩序。刘备大器晚成,偏安一隅。然而,他们的形象已经真假难辨。

隋朝第二任皇帝杨广一生致力于建立万邦来朝的隋帝国,不说励精图治,也算是一代雄主。可惜用力过猛,终至亡国。于是,我们看到了荒淫无度、奢靡暴戾的隋炀帝。

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,我们都只能在历史的缝隙中,去还原他们本来的面目。因此,明帝国继承者的态度,才是决定崇祯皇帝能够以怎样的形象面对后人的最重要因素。

因此,对于崇祯皇帝的后世形象,继统中原的清帝国的态度,便显得尤为重要了。

那么,清帝国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崇祯形象呢?清帝国的官修史书《明史》中,这样记载他们对待崇祯的态度:

是年(崇祯十七年)夏四月,我大清兵破贼于山海关,五月,入京师,以帝体改葬,令臣民为服丧三日,谥曰庄烈愍皇帝,陵曰思陵。-《明史》

以上记载表明,崇祯的谥号、入葬思陵都是清帝国统治者的官方作为,清统治者甚至还令臣民为崇祯服丧。

同时,《康熙起居录》中记载了康熙皇帝前后大约五次拜谒明太祖孝陵,康熙为朱元璋手书“治隆唐宋”的石碑,现在还存在于南京明孝陵。

这些事件说明,与周王朝和唐帝国大力贬低殷商、隋帝国不同,清帝国并没有大力贬低明帝国,反而还为明帝国歌功颂德。

这是为什么呢?

周和唐都是直接打败了前朝商和隋,为了增加自身的正统性和统治合法性,肯定要大力贬低商纣王和隋炀帝无道,这样才能占领“以有道诛无道”的道德制高点。

然而,到了清帝国,有一点点差异:明帝国直接灭亡于李自成农民军,而清帝国是通过打败农民军和南明从而入主中原的。

清朝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,需要赢得士大夫和臣民的认可和拥护,因此,清朝统治者抓住明朝并不是直接亡于己手的事实,把自己塑造成为明王朝的继承者、打败农民军为明帝国复仇的正义之师、重新建立华夏秩序的正统王朝。

清统治者希望通过以这种手段来缓和民族矛盾,并加强自身的正统性。

因此,清朝统治者需要一个政治上十分正确、态度上十分勤政爱民、但能力上有所欠缺,被狡猾的农民军欺负的,令人同情的崇祯皇帝的形象。这就是清帝国的态度。

而恰恰,我们现在看到的,《明史》中记载的,也正是这样一个令人同情和追思的崇祯皇帝。

因此,在前任皇帝帮忙背锅的基础上,在崇祯宵衣旰食、君死社稷作为下,在崇祯皇帝坚韧不屈的精神下,清帝国终于建立起了一个能够赢得普遍同情、少有指责的崇祯的形象,也为自己的统治加固了一道防线。

多功能电力仪表

株洲中空壁缠绕管生产厂家

整骨培训

120KW柴油发电机